供應鏈金融具有產業和金融兩個屬性,由於對兩個屬性不同的側重,市場對於供應鏈金融的定位也不同。一起來看看以金融的視角看供應鏈金融 ,會是什麼樣子?
一、異於傳統的核心企業
1、業務主體
不同於市場將金融業務作爲核心企業輔助性業務的主流觀點,只要供應鏈金融可以提供更大的利潤,核心企業沒有動機限制金融業務發展。
2、授信主體
新模式下,資金方只對核心企業授信,而核心企業再基於實體交易對中下遊企業授信,資金風險敞口由銀行端下移至核心企業。
作爲風險承擔主體,核心企業也將獲得相應風險溢價收益;此外,基於自身對行業以及上下遊企業的信息優勢,進一步獲得風險定價能力提升的收益,實現產業整體資源優化配置。
3、業務模式
線下產業因素是供應鏈金融的根基所在,掌握了核心渠道或具備核心品牌的企業轉型供應鏈金融業務最具優勢,其核心位置被其他企業代替的可能性較低。
二、供應鏈金融的生存空間:四個利差
第一維利差:信用差
從金融體系融資的差異本質上是信用的差異,也是供應鏈金融的資金源頭。此外,核心企業依靠自身對產業鏈的強把控力,擁有更多的預收賬款(對下遊企業)和應付賬款(對上遊企業),較爲充裕的現金進一步增強其信用等級。
第二維利差:認知差
1)核心企業對行業具備更爲深刻的認知,對行業週期以及微觀運行都具備傳統金融機構不可比擬的優勢;
第三維利差:模式差
動產抵押對金融機構要求更高,對抵押品更需要高頻次的監控及信息互通,而目前的互聯網金融趨勢切到好處的解決了這個痛點,核心企業基於自身業務把控能力、倉儲能力以及互聯網平臺,在以不動產抵押爲核心的融資模式上較傳統金融機構更具優勢。
第四維利差:生態差
而互聯網從消費到產業、從個人到企業的滲透加速了供應鏈金融生態的成型。與金融機構只做金融業務相比,供應鏈金融在產品業務端對上下遊企業更具粘性,且相比於產品消費端的O2O模式更具產業根基。
目前時點看,核心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優越的內外條件:深耕產業的根基、轉型的動機、金融變革窗口以及互聯網的極速滲透,未來的突破點在於資金端和風控模式。
三、以金融的視角看供應鏈金融
金融視角下,供應鏈金融業務定位於傳統業務轉型的標杆方向,且以金融的思維謀求業務推進。
四、資金-渠道or牌照
1、外部渠道資金
核心企業和中小企業在外部融資能力上的差別是信用的差別,供應鏈金融存在的基礎也即企業之間的信用極差。
信用極差大小決定業務空間,資金成本低,規模易觸上限。在外部渠道融資模式下,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都作爲金融機構的乙方,定位上沒有本質差別,真正的差別在於對於外部資金的融資能力,所以信用極差的大小決定供應鏈金融業務空間。
核心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較爲容易,同時貸款成本較非銀機構融資成本要低,一般在7%-10%左右。外部融資模式下最大的瓶頸及資金規模,基於信用差獲得的金融業務,在空間上容易受到限制,這也是產業視角下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空間持保留意見的原因。
以金融的視角看供應鏈金融看,未來更看好通過獲得金融牌照的方式獲得資金來源的模式。
2、獲取金融牌照
甄別不同牌照價值,看槓桿、看資本實力、亦看資金價格。核心企業申請金融牌照最大的價值在於對資金端把控力的增強,且在經營戰略上相較於純利用外部資金,更偏向於金融機構的定位。價值選擇上,自身資本實力越高、槓桿倍數越高、資金價格越低則價值越大。
資產證券化加速槓桿釋放。目前券商資產證券化已經實行註冊制,同時各類資產管理平臺都爲金融資產的證券化以及轉讓提供便利,從而加速資金槓桿的釋放。若參照美國資產證券化資產規模佔GDP40%的比重,國內資產證券化空間5.6萬億,核心企業在資產端的操作空間將大爲提升。
五、產業鏈基礎
大行業有大空間。大行業蘊藏巨大融資需求,意味着供應鏈金融所具有的潛在空間,只有存在較大的金融業務空間,核心企業轉型動力才更足。
除了直接的規模影響之外,大行業中核心企業和上下遊中小企業之間的關係越爲複雜,核心企業通過建立互聯網平臺所具備的效率提升空間也越大,相比於傳統金融機構所具有的優勢也越爲明顯。
在供應鏈金融資產端價值判斷中,“大行業”是第一位的,只有大行業才具備較大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拓展價值,然後再去判斷上下遊企業是否存在融資需求,以及核心企業對於融資需求的滿足能力。
六、弱上下遊:融資需求存在痛點
供應鏈金融所要解決的正是上下遊企業融資痛點問題,痛點越深,供應鏈金融施展相對優勢的空間越大,而較爲強勢的上下遊則意味着核心企業轉型金融服務的難度越大。
傳統金融機構以不動產抵押爲主,供應鏈金融以動產抵押爲主要競爭手段。一般中小企業固定資產較少,而以應收賬款和存貨方式存在的動產較多,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難度大。
核心企業基於實體業務往來所具備的信息優勢,針對中小企業進行相關動產質押融資,形成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產異化競爭格局。
七、強控制力:解決痛點能力
其中,處於壟斷地位的核心企業對上下遊中小企業的話語權最強,這將在兩方面提升核心企業的金融服務能力:
工業企業對行業把控力側重產業中上遊,電商平臺側重下遊。
核心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不同位置,將直接決定其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展業領域,可從覆蓋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判斷價值。物流企業覆蓋領域最爲廣泛,但相對於製造企業和電商平臺,物流企業業務深度較低;核心製造業企業與原材料供應商和經銷商接觸較爲緊密;
電商平臺在廣度上最低,但由於較高的消費頻次,其具備最高的覆蓋深度,如京東白條等即是在與消費者高頻次互動形成的大數據基礎上展開。
八、風把控見真章
產業類核心企業風控:產品標準化+倉儲能力。產品標準化程度越高,價值評估越容易,同時高度標準化的產品在資產處置上更容易,降低流動性風險。核心企業自建倉儲可以有效控制信用風險,也是產業類核心企業風險控制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平臺類核心企業風控:大數據優勢。電商平臺類核心企業,擁有更高的業務頻次,上下遊分別爲供應商和消費者,基於應收賬款、預付賬款貸款以及信用融資是主要形式,風險控制主要依靠平臺交易往來所形成的大數據優勢,比如京東白條的風控模式。
九、行業信息化龍頭
隨着互聯網金融的不斷髮展,信息化龍頭企業切入金融領域正成爲行業標配,供應鏈金融研習社也爲此創造許多案例。
行業信息化龍頭藉助軟件的推廣使用,滲透到服務對象的生產、經營交易中去,產生系列大數據,這些數據本身即是徵信系統天然素材。
END
文章來源於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