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上調研時,我們經常能聽到一種聲音——爲加大給予企業信用貸款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也會採取各種措施,有的甚至“自掏腰包”爲企業信用貸款不良率買單。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表示,爲了提升對中小微企業保駕護航的能力,我們看到,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金融機構,大家在搭建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好的經驗。比如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目前已經搭建起來了,通過不斷深化數據開發與利用,以信用貸款爲抓手的金融工具將精準‘滴灌’到愛惜信用‘羽毛’的企業身上。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在實地調研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希望能夠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
信用貸款快速增加,企業卻說“不解渴”,金融機構要多動腦筋改善風控模型!
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時提出,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優化監管考覈,推動普惠小微貸款明顯增長、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繼續提升,這也是信用貸款連續第四年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7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末,人民銀行通過“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累計提供優惠利率資金3740億元,直接帶動地方法人銀行發放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1.05萬億元,撬動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10.3萬億元,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抵押品不足的問題。
當前,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部門和地方的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尚未完全聯通,共享信息仍不充分,因此迫切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統籌協調。通過調研,肖鋼提出,加快構建一體化信用服務平臺,橫向聯通部委和相關行業信息系統,縱向對接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只有依託這樣的網絡,才能使金融機構全面評估企業信用,增加信用貸款比重,真正讓信用變爲資產。
文章來源於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