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農業企業是推動經濟的重要力量,我國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加快實施和推進階段。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問題也是我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只有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實現持續、高效、綠色的現代農業的目標。
近年來,我國農業總產值一直呈現增長態勢,2020年農業總產值達到7.17萬億,伴隨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農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和農業勞動力在社會勞動力總量中的比重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這種情況並不能說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在下降。應當明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是與生俱來的,是由農業的產業功能決定的。農業的最大功能是解決人們的吃飯等基本生活問題,這是任何其它產業都無法替代的。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導致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進而導致對農業的多種需求越來越高,從而要求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
近幾年,我國糧食生產供給與消費需求暫時性出現了缺口,但利用庫存和市場調節,基本達到了糧食的產需平衡。而未來幾年我國糧食的產需關係在總體上仍可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態勢,糧食生產已進入一個新的恢復性增長時期。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農業財政支出,農機具購買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加大對農業財政補貼力度,增強我國農業經營的穩定性。
當前我國農牧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業人口減少。隨着我國城鎮化的全面鋪開和工業化的發展,我國農業人口的比重明顯下滑,並且耕地規模也不斷減少,在國家政策“死守18億畝紅線”的政策下,近年耕地面積下滑的趨勢有所減緩。但城鎮化導致農業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的整體趨勢仍然是無法阻擋的。
二是農村發展速度滯後。我國大部分農村發展速度已遠遠滯後於其它行業的發展,農村發展仍面臨着小農經濟、勞動方式落後、消費能力差以及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主要勞動力大量進城帶來的農村勞力資源減少的問題。
三是自然災害多。農業最易受到自然災害的衝擊。我國是一個多自然災害的國家,南澇北旱、颱風、地震以及沙塵暴等多種自然災害給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綜上,我國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的迅速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也在不斷加速,但我國農業仍面臨着農業人口減少、農村發展速度滯後等問題,抗風險能力差,爲此,我國農業必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增強我國農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從我國農業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動農業數字現代化、網絡化、智能化將是未來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爲發展主線,以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經濟深度融合爲主攻方向,加快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平,用數字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現代農業競爭,已由產品之間的競爭,轉爲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能有效彌補中國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競爭優勢的不足、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能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抓住當前需求側消費結構升級、供給側改革加速的有利時機,立足國情、分類施策,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業產業鏈整合模式。因此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充分享有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鏈條的增值收益,成爲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
農業產業鏈是不同農產品鏈的集合體,是聯結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和銷售、消費等環節的有機整體。它一般由產品鏈、價值鏈、創新鏈、資金鍊、信息鏈、組織鏈構成。
核心企業在農業行業供應鏈中,主要是指以農業原材料生產企業或以農業產品深加工企業,具有強大的吸附效應。其本身的生產加工鏈條就比較長,且對原材料的需求巨大,往往掌控着一定區域內的一種或集中優質農產品原料的採購,並且具備深厚的銷售網絡與銷售途徑。
上遊供應商主要是指在農業行業供應鏈中爲核心企業提供原材料的農戶(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依附核心企業發展。
下遊經銷商主要是指在農業行業供應鏈中作爲農產品的銷售商,從核心企業採購再向最終消費者販賣。
農業金融具有周期長、季節性強、風險大等特點,融資需求在時間、數量、方式、償還期、償還方式等都與工業領域的中小企業融資存在本質的區別。流動資金缺口主要存在於“生產、加工、銷售”等三個環節。生產環節是供應鏈最薄弱的環節,即風險最高的環節。農戶經濟實力最弱,生產一開始就存在養殖、設備購置等方面的資金缺口。農戶貸款具有分散、小額、缺乏抵押擔保品等不利因素。商業金融機構面對成本收益嚴重不均衡的農戶貸款,多選擇退出。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缺乏競爭,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動力不足,無法滿足農戶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日益多樣化的融資需求。
生產環節。我國農戶的抗風險能力較低,經營規模小,資產專用性低,生產技術落後,大面積的種植消耗人力物力財力,加上核心企業對農戶的欠款,直接影響到農戶的積極性和生產連續性,農戶需要生產資金投入和及時獲得貸款來保持正常的生產經營。
加工環節。初級農產品的上市、交易集中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加工企業需要在短期內支付上遊供應者大量的貨款,形成較大的流動資金缺口。
經銷環節。存貨佔用銷售企業的大量流動資金,存貨成本最終沉澱在產品的最終銷價上,降低了產品的競爭力。經銷企業的資金缺乏最終也會將資金壓力傳導到上遊,從而導致供應鏈整體的資金流不暢。
業,爲資金密集型企業,資金流充沛,且醫院購買醫療器械不支付貨款,一般是使用醫療器械若幹月後再進行結算,付款賬期長,回款慢,融資需求較小。
農業供應鏈金融是供應鏈金融業務在農業供應鏈體系的應用。農業供應鏈是相對於工業聯接型供應鏈而言的,包含了農業生產的產前採購環節、產中環節、產後加工環節、流通環節及消費環節。隨着農業產業組織模式的發展,傳統產業模式下供應商與客戶間的單一鏈狀聯結逐漸演變爲以農業龍頭企業爲核心的多維網狀聯結,農業供應鏈成員圍繞着農業龍頭企業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藉助於農業供應鏈所具有的網絡組織特性及其衍生的網絡功能,銀行着眼於農業供應鏈中整體金融資源的整合,根據供應鏈上的真實交易背景和供應鏈中龍頭企業的信用水平,以農戶或農業企業確定的未來現金流爲直接還款來源,結合銀行的短期金融產品和封閉貸款操作來向農業供應鏈成員提供金融支持與服務。
傳統信貸模式下,農戶及中小農業企業財務實力弱,信用水平低,缺乏信貸擔保,銀行對其授信會面臨較大的業務風險,因此農戶和中小型農業企業往往成爲金融排斥的對象。而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農業供應鏈的網絡功能則有助於銀行控制授信風險。首先,農業供應鏈的多維網狀聯結結構促進了供應鏈成員間的信息傳遞和共享,便於銀行更爲全面、準確地把握供應鏈成員的財務實力、資信和獲利能力;其次,信用捆綁技術實現了農業供應鏈成員間的信譽共享,提升了供應鏈成員的信用能力;再次,農業供應鏈網絡內生的自我選擇、橫向監管、集體懲罰等網絡治理模式促進了負債履約機制的形成,降低了供應鏈成員的違約風險。此外,農業供應鏈網絡內的物流、資金流、交易信息流具有相對封閉性,銀行鍼對真實的交易背景設計特定金融產品,以確定的未來現金流爲直接還款來源,能夠爲銀行控制信貸風險提供具體手段。
資金主要提供方。目前農牧行業供應鏈資金的主要提供方爲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爲核心企業提供信用貸款、票據貼現等資金供給,給上下遊的中小企業提供聯保貸款形式的資金供給。
現行農牧行業供應鏈融資方式。一是應收賬款模式。上遊中小企業將賒銷憑證轉讓給金融機構,獲取融資。二是存貨質押。經銷商將自己的庫存貨物質押給銀行,獲取資金。三是信用貸款。核心企業憑藉自己的優良的信用等級獲得信用貸款。
建國七十年來,我國農村金融進行了諸多探索與改革,其本質多是從國家層面出發的、自上而下推動的制度變遷,以服務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爲目標,爲推動我國工業化進程做出了積極貢獻。如今,我國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工業化中後期,審視農村金融發展現狀與方向不難發現,農村金融體系尚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農村金融仍需追趕農業現代化腳步。我國現代農業與金融融合發展過程中,由於信息不完備不對稱、農村要素資源難以流轉、抵質押條件缺乏、農村金融風險高等瓶頸問題的制約,導致金融服務現代農業的速度滯後。農村金融仍是整個金融體系中最爲薄弱的環節,因此依靠農業供應鏈金融,加快現代農業與金融服務業的融合互促,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的必由之路。
隨着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票據業務作爲供應鏈金融使用最多的支付工具備受矚目。銀行可以龍頭企業爲核心,將金融服務嵌入其上下遊產業鏈條,健全“企業+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戶”“企業+專業大戶”“企業+家庭農牧場”等農牧業產業鏈融資服務模式,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集支付、結算、投融資爲一體,應收賬款、票據、存貨、倉單、訂單融資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助力農牧業產業鏈資源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票據在整個農牧產業產業鏈條中有巨大的發揮空間,銀行可以向客戶提供的票據託管、委託收款、票據池授信等一攬子結算、融資服務。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電子商業匯票業務模式不但可以藉助供、銷端供應鏈條上真實的貿易背景,將資金有效注入處於相對弱勢的上下遊配套小微企業,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而且可以有效防止資金流向“脫實向虛”,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小額銀行承兌匯票貼現難、貼現貴、糾紛多的難題,真正讓票據的發展起到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作用。
上遊供應商。上遊供應商主要是農戶、合作社等,大部分供應商的資質一般,但基於上遊供應商與核心企業間的長期真實穩定的供應關係,可將上遊供應商的應收賬款票據化,或直接盤活上遊供應商手上的存量票據。一方面銀行可以直接給予上遊供應商票據融資額度,爲上遊供應商辦理貼現、商票保貼、票據池等。如圖所示。
另一方面,銀行也可以通過引入保理公司,將應收賬款資產化,通過保理公司向銀行申請票據融資或者質押貸款。如圖所示。
核心企業。中遊的生產加工企業一般爲農牧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中起着承上啓下的粘性作用,一般情況下企業資質及信用情況相對優質,且對上、下遊企業有較強的結算方式話語權。一方面,銀行可以基於核心企業的優質信用爲其提供票據類資金融通,如票據池、銀承、商票保貼、貼現等。如圖所示。
另一方面,核心企業可以引入供應鏈平臺,通過供應鏈平臺將整個農牧供應鏈線上化、數字化,實現合同流、發票流、物流、資金流的“四流”合一,基於其供應鏈上真實、穩定的購銷交易,核心企業可以使用供應鏈票據進行支付結算,銀行給予核心企業供應鏈票據融資額度。供應鏈票據具有跨平臺、可分包流轉、交易關係天然可見等優勢,從產業鏈源頭來保證交易真實性,將產業鏈核心企業信用傳導至末端企業,極大程度解決了上下遊企業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相較於傳統票據,供應鏈票據更加靈活,其創新引入了票據包機制,使得供應鏈票據可以像現金一樣整包或分包使用,解決了企業持票金額與付款金額不匹配的痛點。如圖所示。
下遊經銷商。在經銷環節,存貨佔用了經銷商大量的流動資金,爲了有效改善經銷商的資金週轉壓力,進而提升產品競爭力,進而改善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給予經銷商票據融資支持。一方面,對於資質不錯的經銷商,可以直接給予其銀承、商票保貼、貼現等授信品種。如圖所示。
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第三方監管公司進行貨物監管,通過存貨質押或未來存貨權質押融資,銀行根據核心企業的推薦要求,與每個經銷商及核心企業簽訂“三方協議”,與經銷商及第三方監管公司簽訂“三方監管協議”,委託監管方對所採購的農產品進行監管,貨款通過票據支付結算,核心企業收到票據後,可以選擇繼續支付流轉,也可以選擇協議付息方式貼現,由核心企業與經銷商自行協商費用承擔方式,通過此方式既爲經銷商融得採購資金,又爲核心企業確保了產品的穩定銷售,進而穩定整個產業鏈,提升整體抗風險能力與競爭力。如圖所示。
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上遊農戶、合作社組織等面臨應收賬款數額過大、資金短缺的難題,利用供應鏈金融開展的商票保貼業務,可幫助其獲得低成本融資。該模式下,利用具有一定品牌規模的加工企業的商業信用,結合銀行信用,共同扶持上遊供應商,加強流動性,緩解農戶資金壓力。上遊農戶能真正實現現金銷售,減少應收賬款,提前鎖定成本,貨款回籠迅速,降低票據週轉風險,快速獲得資金融通。對加工企業來說,相對於銀行承兌匯票,這種模式可以省去一定保證金及承兌手續費,節省了資金、財務費用。農產品經銷商也可獲得銀行低成本融資支持,農產品核心企業可擴大銷售規模,增強合作粘性,銀行可減少資本耗用。
一是金融機構風險防範體系有待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深化,但農村金融領域的積弊已久,農村金融改革的進程還需要循序漸進的展開,金融機構在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整個運行過程中發揮最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核心企業還是上下遊企業或者是農戶,都需要通過金融機構獲取資金支持,然而,大多數村鎮金融機構無法從貸款方獲得有效抵押物,來規避風險,因此金融機構急需完善其自身風險體系,來應對農業產業融資特點。
二是農業產業鏈發展不健全。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建立在農業產業鏈的高效運轉之中,只有產業鏈節點健全、產能匹配,各主體通力配合、穩定協作,農業商品流纔能有效地運轉與產業鏈條之中,進而確保資金流的安全運轉。但是,我國農業鏈式發展態勢出現得比較晚,節點數量分佈不均衡,通常種植、養殖節點生產多,加工節點特別是精深加工產業分佈不足,農業專業物流節點實體數量更加匱乏;在農業產業鏈節點產能上面,種植養殖規模遠超過加工規模,專業物流規模又遠遠小於銷售節點的需求規模。沒有健全的、和產能匹配的農業產業鏈體系,就無法爲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提供“培養基”。
三是農業從業者金融意識薄弱。作爲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參與主體,無論是農業企業還是農戶的金融意識都比較薄弱,還停留在較爲原始的資本積累式自我投資習慣當中,甚至一些地區的農戶主要融資方式爲向“親戚朋友借款”,缺乏對金融工具的正確理解,無法正確使用金融工具,這些都阻礙了農村金融的發展,再加上“民間融資”爆發的“攜款跑路”現象,農村金融市場的不規範也在客觀上歪曲了農業從業者對待金融工具的客觀看法。
文章來源於江西財經大學九銀票據研究院